白血病 科普知识
白血病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癌症,几乎占了三分之一。 大部分儿童白血病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(ALL),简称急淋。 其余大部分病例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(AML),也叫急非淋。 慢性白血病在儿童中是罕见的。
儿童白血病-预后
本篇文章转载于彩虹有爱儿童之家公益伙伴「向日葵儿童」,欢迎各位家长学习了解,希望对患儿的照护过程有所帮助。
1. 总述
不同类型的白血病预后各有不同。根据国际研究显示,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以达到90%以上,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五年生存率目前可达80%以上,而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可达60%以上。
(1)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
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(NCI)的统计数据,15岁以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五年生存率约为90%,15-19岁患儿的五年生存率为75%。国内的总体生存率略低于发达国家,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目前也已达到70%,低危组可以达到85%。
(2)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
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(NCI)的统计数据,15岁以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五年生存率约为68%,15-19岁患儿的五年生存率为57%。国内某些治疗中心疗效与国际相似。患儿的预后取决于其分子生物学亚型。其中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生存率较好,绝大多数研究显示,五年生存率可达90%以上。
(3)儿童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预后
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,儿童慢性髓性白血病仅使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,其三年总体生存率为64.2%;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总体生存率为78.4%。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是患儿的临床指征以及血液学指标,包括患儿年龄、脾脏大小、血小板计数、原始细胞计数、嗜碱粒细胞计数、嗜酸粒细胞计数。
(4)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预后
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常规化疗疗效不理想,长期生存率只有10%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达到50%以上的总体生存率。
2. 并发症
(1)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
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在初始治疗时,会有大量肿瘤细胞溶解坏死,引起高尿酸血症、高磷血症、低钙血症、低镁血症及尿酸结晶堵塞肾小管等症状,严重时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。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,由于该类型对化疗敏感,因此如果肿瘤高负荷,较容易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,需要积极预防。
通常,医生会使用别嘌呤醇、水化、尿酸氧化酶等药物或方法来预防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。如果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,则需针对相应症状积极治疗。
(2)分化综合征(DS)
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中,分化综合征是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或砷剂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,一般在用药后2-3天发生,严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。
如果患儿同时存在以下3项或3项以上临床表现,则可能患上了分化综合征:外周血白细胞增高、呼吸困难、呼吸窘迫、发热、肺水肿、肺部浸润、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、周围性水肿、短期内体重增加(较同时段基础体重增加10%或以上)、骨痛、头痛、低血压、充血性心力衰竭、急性肾功能不全、肝功能异常。如果患儿出现分化综合征,可以使用类固醇激素及其它缓解症状的药物进行治疗,并根据患儿病情调整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的用量。
(3)心脏毒性
蒽环类药物和砷剂可引起心脏毒性。
蒽环类药物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损伤和慢性心功能损害。前者为短暂而可逆的心肌局部缺血,可表现为心慌、气短、胸闷、心前区不适等。后者为不可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,与药物累积剂量相关。如果心功能检测提示心功能异常,且并非感染所致,需暂停使用蒽环类药物,直至心功能恢复。如果出现心肌损伤,可根据病情选择右丙亚胺(Zinecard)等药物进行治疗。
砷剂可引起心律失常。因此,每一个砷剂疗程前,也需要检查心电图,每1-2周复查心电图,一旦发现心律失常风险,需要密切观察,纠正电解质紊乱,停用可能引起相关症状的可疑药物(比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、唑类抗真菌药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等),并且至少每周复查一次心电图。如果症状严重,则需对砷剂减量或停药。如果发生扭转性心动过速,应该永久禁用砷剂。
(4)肝脏毒性
有些化疗药物对肝脏有毒性,临床表现为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。因此,每个疗程前一般需要检查肝功能以确定是否可以按时化疗,维持治疗期间每4~8 周检查一次肝功能, 无特殊情况者可每12周检查一次。
大剂量甲氨蝶呤(MTX)前,若转氨酶升高5倍或以上,则需要延迟给药。其它疗程中,如果单纯转氨酶指标(ALT/AST)升高不超过正常高标准的10 倍,则可以不用调整化疗;如果ALT/AST达正常高限10倍或以上,可以延缓化疗,一周后如果仍然异常,可以在严密观察下化疗。
如果化疗期间直接胆红素升高,确定有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,则化疗照常;如果非白血病浸润,则根据病情调整化疗剂量。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儿,出现直接胆红素升高时,还需排除分化综合征的原因;如果确实由于分化综合征所导致,则应按分化综合征治疗。在化疗疗程开始前,如果直接胆红素过高可以延迟化疗1周,如果1周后胆红素仍然偏高,则调整剂量后开始化疗。当直接胆红素过高时,需注意调整柔红霉素、长春新碱、门冬酰胺酶、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剂量。
目前市面上有一些“保肝药”,但其作用并不明确,国际上各大临床方案均不常规使用“保肝药”,也没有“保肝药”增加化疗安全性的报道。此外,“保肝药”可能会和化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,增加化疗药物代谢的复杂性,因此不推荐使用辅助性“保肝药”。
(5)神经毒性
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和长春新碱有神经毒性。
当阿糖胞苷相关的神经毒性症状非常明显,影响到患儿的正常生活时,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中阿糖胞苷的剂量。
长春新碱在使用时,单次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mg。长春新碱常见的轻度神经毒性副作用可表现为:下颌疼痛、便秘、深反射减弱,有时可以有发声障碍。如果出现持续存在的腹绞痛、步态不稳、严重的疼痛、抗利尿激素尿激素异常分泌(SIADH)等明显的中毒表现,则需减量使用,或者改用神经毒性较小的长春地辛。抗真菌药物(唑类)可增加新碱类药物的神经毒性,需谨慎同时使用。
(6)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
阿糖胞苷对肺部有毒性,可能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,表现为如呼吸困难、低氧血症(SpO2<92%)、胸部线提示两肺浸润。有这种症状的患儿需要首先通过胸部CT和心脏超声检查排除肺部感染和其他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可能性。如果确定为阿糖胞苷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,可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,推荐使用甲基强的松龙。有条件者可以邀请小儿肺科医生会诊。
(7)肾脏毒性
肾毒性药物(如阿昔洛韦)可导致亚临床性肾功能异常。因此,如果患儿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同时服用这类药物,应视情况将肾毒性药物延迟到大剂量甲氨蝶呤20 小时以后,或者等甲氨蝶呤已经充分排泄后再给药。
(8)门冬酰胺酶相关副作用
门冬酰胺酶可能会引发过敏、胰腺炎和凝血功能障碍。
门冬酰胺酶过敏可表现为皮试阳性、皮疹、过敏性哮喘、过敏性休克、喉头水肿,或肌肉注部位红、肿、热、痛。严重过敏(3-4级)反应一般发生在用药后2-3小时内,因此用药后需要留院观察至少3小时。如果出现过敏反应,需立即停药,同时针对过敏反应的症状,使用抗组胺药、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治疗。
如果患儿出现疑似胰腺炎的腹痛,必须做腹部超声、CT或核磁共振(MRI)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胰腺炎。如果确为胰腺炎,则需调整用药方案,并按胰腺炎对症治疗。
门冬酰胺酶对凝血功能有影响。如果患儿有明显的出血或血栓症状,并证实有明显凝血功能异常,可以输注相应的血制品。
(9)血液学毒性
化疗药物在清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造血产生影响。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,血象应该达到以下标准:白细胞计数(WBC)≥2.0×109 /L,中性粒细胞绝对数(ANC)≥0.8×109 /L,血小板(PLT)≥80×109 /L。
在儿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中,有如下建议: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最初治疗的6个月里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。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.75×109 /L,或血小板低于50×109 /L,需停用伊马替尼,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1×109 /L后再重新开始用相同剂量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治疗。
如果患儿中性粒细胞减低持续2-4周不能恢复,或者预期患儿可能会出现较长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,可以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俗称升白针)。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20×109 /L时应输注血小板,如果患儿有明显出血症状或感染表现,输注指征可适当放宽。
(10)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
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偏低,可能会出现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,通常来势凶猛,进展迅速,因此需要及时给予初始经验性治疗,待病原体明确后,再进行针对性治疗。
一旦发生粒细胞缺乏伴发热,或者明显的粘膜炎症时,除了新碱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,其它化疗药物需暂时停药,直到体温正常、粘膜炎恢复、感染控制。如果使用门冬酰胺酶,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综合考虑使用。如果停药时疗程已经达到20天或以上,或者已经完成本疗程化疗的80%,则不用再追加化疗,否则需要补足疗程。
(11)卡氏肺囊虫感染
由于白血病患儿免疫力低下,有感染卡氏肺囊虫的可能,因此通常建议长期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(SMZco),以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,直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。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24小时前,需停用复方磺胺异噁唑,直到用甲氨蝶呤后至少72 小时,甲氨蝶呤浓度小于0.4 μmol/L后,再开始服用复方磺胺异噁唑。
(12)贫血
白血病患儿容易出现贫血。一般可以通过输注红细胞来缓解,血色素 60g/L 以下必须输注。
(13)移植物抗宿主病
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,由于供者和患儿基因的差异,患儿身体里的免疫细胞会对移植物进行攻击,产生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。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主要集中在皮肤、肝脏和消化道,包括红斑、皮疹、水泡、手脚掌皮肤疼痛、皮肤干裂或剥落、皮肤颜色变深、脱屑变厚甚至硬化,皮疹(外观看上去像苔藓)、黄疸(皮肤和/或眼白发黄)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疼、腹泻等。
通常,患儿需要服用抗排异药来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。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、环孢菌素、西罗莫司、吗替麦考酚酯、硫唑嘌呤、他克莫司等。由于轻微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一定的抗白血病作用,可以帮助预防白血病复发,因此通常会通过药物将移植物抗宿主病控制在适当范围内。具体疗程医生会根据疾病类型、移植的方式、供者选择,及移植后的并发症而决定。
3. 复发
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,15-20%的患儿会经历复发。复发通常发生于治疗结束后3年内,可发生于骨髓内或髓外,甚至可能髓内髓外同时发生。通常,髓外复发的预后要比髓内复发更好。
急性髓系白血病有一定的复发率。大多数复发发生在诊断后的4年内。绝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为骨髓复发,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少见(3-6%)。
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较容易复发,即便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,复发率也有30%。